西藏丁青宗白蛇绿混杂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洋中脊叠加洋岛的成因
- 得陇望蜀
-
61 次阅读
-
0 次下载
-
2018-11-28 07:24:26
文档简介:
西藏丁青宗白蛇绿混杂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洋中脊叠加洋岛的成因3曹地质论评GEOLOGICALREVIEWVo1.53NO.2Mar.2007西藏丁青宗白蛇绿混杂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洋中脊叠加洋岛的成因韦振权,夏斌¨,周国庆,钟立峰¨,王冉,胡敬仁,陈国结1)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510640;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3)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南京,210093;4)西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拉萨,850000’内容提要:宗白蛇绿混杂岩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东段丁青地区,是丁青蛇绿岩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确定该蛇绿混杂岩的构造属性,探讨其成因,对其进行了岩石学和全岩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宗白蛇绿混杂岩存在两套成因不同的岩石。混杂岩中的玄武岩和辉长岩具有与洋岛玄武岩(OIB)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其成因可能与来自地幔深部的“热点”作用有关。而混杂岩中的辉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与MORB相似,形成于洋中脊(洋内弧后盆地扩张中心)环境,并有受“热点”作用影响的印记;具有强烈亏损的地球化学特征的方辉橄榄岩则代表了洋内岛弧的基底残片,是已经亏损的地幔再次熔融产生玄武质岩浆后的残留物。这两套不同成因的岩石在板块汇聚过程中一起构造侵位于班公湖一怒江缝合带中。关键词:宗白蛇绿混杂岩;地球化学;洋岛玄武岩;洋中脊;丁青;西藏蛇绿岩是一种可以与现代大洋岩石圈对比的镁铁一超镁铁质岩石组合,是古大洋岩石圈在造山带中的残留,因为它可以为古板块构造格局恢复、造山带演化和变形作用过程的重建以及深源成矿作用等方面的研究提供重要信息,所以一直受到地质学界的重视(白文吉等,2004;史仁灯,2005;钟立峰等,2006),并被广泛应用于全球板块构造系统的研究(Gass,1968;Deweyeta1.,1971;Colemaneta1.,1971;Mooreseta1.,1971,1974;Kidd,1977)。随着蛇绿岩研究程度的不断深入,目前认为只有少数蛇绿岩是大洋扩张脊(MOR)的产物,而多数蛇绿岩代表板块俯冲消减带之上(SSZ)的岛弧和弧后盆地、大陆边缘盆地等小洋盆,于是Pearce等(1984)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依据蛇绿岩形成的构造环境将其分为MOR(Mid—OceanRidge)型和SSZ(Supra—SubductionZone)型,张旗等(20
评论
发表评论